草料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大全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6篇】

时间:2023-10-04 15:35:22 | 来源:草料作文网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艺术的故事读后感【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篇一

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的学生来读的。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就是这本书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任美术界最高荣誉——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屡获欧美国际学术机构的特殊荣誉。他还有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50年前《艺术的故事》刚问世时的一段书评说:“这部肯定被广泛阅读的著作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贡布里希的学问,尽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任何学者都不难察觉,但他却表达得不露声色,而且几乎在每个论题上都讲出了新意。他以寥寥数语就阐发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气氛。”这段文字出自当时的艺术史权威博厄斯之手,半个世纪后被证明绝非溢美之词。《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艺术的故事》的心理学出发点正是这种观念,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画他们的所知,而印象主义者却想画他们的所见。通读全书,我们看艺术家如何从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的概念方法一步步走到印象主义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结尾写道:在印象主义的方案中也许有某种矛盾导致了再现艺术在20世纪的崩溃。因为实际上没有哪位艺术家可以抛弃所有的法规和程式,单纯地画他的所见。换言之,作者提出了所见与所知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从而把这个理论问题留给了他的更高深的著作《艺术与错觉》去解决。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而且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

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 篇二

“我们对艺术的起源跟对语言的产生一样不甚了了。”当然,这里的艺术主要指视觉艺术以及雕塑、建筑。

艺术是什么?如果只是画画画、塑塑像、编编图案、盖盖房子,那么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如果仅把艺术当作用于欣赏需要保护的奢侈品,那么艺术的历史应该并不长。

姑且放下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换个角度,简单的解构已有的被承认的艺术品,从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入手。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都有实用性和美,这两种属性我现在认为应该是负相关性的,从原始艺术品到现代艺术品的特征可以佐证。原始艺术的第一标准必然是实用,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以建筑为例,修筑房屋首要的是构筑一个遮风挡雨的休憩之所,然后才会考虑看起来顺不顺眼,即所谓的合不合适。你建的大家一看就喜欢再好不过,但是如果你审美有限,有个窝也凑活。所以就原始艺术而言,实用性是第一属性。

原始艺术的实用属性满足两个方面——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比如建房躲避自然,雕像祈求神灵。满足超自然的方面,影响深远,至今保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是我们还不怎么能知觉。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拿着你心爱人的照片,当你面,用剪刀戳照片里的人的眼睛,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暴怒,我会有一种我心爱人也受伤的感觉,即使我知道那只是照片而已。艺术品能够实现超自然目的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错误的将世界的联系无规律化,似乎只要能建立联系就能影响另一方,无论这种联系有多牵强,长得像能联系,名字一致能联系,拿点原主的东西也能联系,只有想不到没有联系不到。本着这样的精神,原始人创作了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几幅洞穴壁画——西班牙洞窟里的野牛和法国洞穴里的马,他们相信将马和野牛画出来,然后鞭打折磨壁画,外面的马和野牛也会受到影响,以期收获满满。

所以,原始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作品美不美观,而是作品有不有效。能不能让部落里所有人都认同你与某种东西建立了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经典的,是某种约定俗成下的,是成败与否的关键。情形类似于春节时的春联,春联联系的是美好的愿景,大家约定必须用红纸来写,用其他颜色的纸写就不是春联,就不能建立联系。那么原始艺术家还有创作空间么?有!继续以春联为例,在红纸的基础上,各家可以选择汉字的颜色,一般是金的或黑的,可以选择汉字的字体,楷、隶、行、草······还可以选择背景花纹,在不影响主体字的情况下,选择红纸的花纹,选择空白地方的填充图案等等。每家的春联都能代表各自的审美,而这种审美,就是原始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提起原始艺术,特别是当看到“原始”两字时,总让人联想到长相寒碜,制作简单,恨不得就像《洛书》、《河图》一样几根线就能搞定的东西。这应该能代表原始时期的风格,但绝不能代表原始时期的技艺,原始时期的艺术家用简易的工具足以制作一件自然主义的作品,比如尼日利亚伊费的青铜黑人头像,栩栩如生(这才是栩栩如生和教科书里说某些器皿栩栩如生完全不同);比如美国西北岸印第安海达部落酋长的房子,刻画的精细程度和《三国立志传三》有一拼。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整体风格显得如此生疏?我们从观念的角度来解释,原始艺术家认为没必要,或者说描绘得太清晰了不利于脑补,构建不了联系;亦或可以从符号的方面入手,墨西哥阿兹特克时代的Tlaloc,就是以响尾蛇作符号拼凑成的,据阿城老师考证,中国的饕餮纹,可能是青龙和天极神两大符号重合的产物,符号化的。东西无法自然起来,所以长成那样情有可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篇三

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

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

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三、透视法的提出和应用

到了15世纪初期,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法”。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希腊人通晓短缩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物体在离开我们远去时体积看起来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马萨乔迅速掌握了这种透视手段并体现在画中。在他的《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壁画中,墙面好像被凿了一个洞。通过洞口人们可以窥视到里面的一座布鲁内莱斯基风格的新型葬仪礼拜堂。

到了15世纪后期,安杰利科修士的一幅《圣母领报》中,我们立刻可以看出透视技艺对他来说毫无困难。乌切洛更是全神贯注于透视研究之中。通过他所热爱的透视技艺试图构成一个真实的舞台,使他的人物在那个舞台上有立体感、有真实感。虽然乌切洛还没有学会怎样使用光线、明暗和大气来修润严格透视画法的刺目的轮廓。但他也体验到了透视法给他带来的新奇效果。

四、透视法的继承和发展

曼泰尼亚沿着马萨乔的路子走了下去。他的人物像马萨乔的人物那样动人,那样有雕塑感。曼泰尼亚意在使用透视法创造一个舞台,使他的人物好像立体实物一样站在上面活动。他好像一个高明的舞台监督那样,布列人物来表达这一瞬间的意义和事件的过程。

当然,对透视的探索仍在继续,只是艺术家遇到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其它方面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涉及较少。希望以后能看更多的书籍,进一步总结透视发展的脉络。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篇四

“我们对艺术的起源跟对语言的产生一样不甚了了。”当然,这里的艺术主要指视觉艺术以及雕塑、建筑。

艺术是什么?如果只是画画画、塑塑像、编编图案、盖盖房子,那么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如果仅把艺术当作用于欣赏需要保护的奢侈品,那么艺术的历史应该并不长。

姑且放下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换个角度,简单的解构已有的被承认的艺术品,从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入手。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都有实用性和美,这两种属性我现在认为应该是负相关性的,从原始艺术品到现代艺术品的特征可以佐证。原始艺术的第一标准必然是实用,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以建筑为例,修筑房屋首要的是构筑一个遮风挡雨的休憩之所,然后才会考虑看起来顺不顺眼,即所谓的合不合适。你建的大家一看就喜欢再好不过,但是如果你审美有限,有个窝也凑活。所以就原始艺术而言,实用性是第一属性。

原始艺术的实用属性满足两个方面——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比如建房躲避自然,雕像祈求神灵。满足超自然的方面,影响深远,至今保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是我们还不怎么能知觉。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拿着你心爱人的照片,当你面,用剪刀戳照片里的人的眼睛,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暴怒,我会有一种我心爱人也受伤的感觉,即使我知道那只是照片而已。艺术品能够实现超自然目的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错误的将世界的联系无规律化,似乎只要能建立联系就能影响另一方,无论这种联系有多牵强,长得像能联系,名字一致能联系,拿点原主的东西也能联系,只有想不到没有联系不到。本着这样的精神,原始人创作了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几幅洞穴壁画——西班牙Altamira洞窟里的野牛和法国Lascaux洞穴里的马,他们相信将马和野牛画出来,然后鞭打折磨壁画,外面的马和野牛也会受到影响,以期收获满满。

所以,原始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作品美不美观,而是作品有不有效。能不能让部落里所有人都认同你与某种东西建立了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经典的,是某种约定俗成下的,是成败与否的关键。情形类似于春节时的春联,春联联系的是美好的愿景,大家约定必须用红纸来写,用其他颜色的纸写就不是春联,就不能建立联系。那么原始艺术家还有创作空间么?有!继续以春联为例,在红纸的基础上,各家可以选择汉字的颜色,一般是金的或黑的,可以选择汉字的字体,楷、隶、行、草······还可以选择背景花纹,在不影响主体字的情况下,选择红纸的花纹,选择空白地方的填充图案等等。每家的春联都能代表各自的审美,而这种审美,就是原始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提起原始艺术,特别是当看到“原始”两字时,总让人联想到长相寒碜,制作简单,恨不得就像《洛书》、《河图》一样几根线就能搞定的东西。这应该能代表原始时期的风格,但绝不能代表原始时期的技艺,原始时期的艺术家用简易的工具足以制作一件自然主义的作品,比如尼日利亚伊费的青铜黑人头像,栩栩如生(这才是栩栩如生和教科书里说某些器皿栩栩如生完全不同);比如美国西北岸印第安海达部落酋长的房子,刻画的精细程度和《三国立志传三》有一拼。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整体风格显得如此生疏?我们从观念的角度来解释,原始艺术家认为没必要,或者说描绘得太清晰了不利于脑补,构建不了联系;亦或可以从符号的方面入手,墨西哥阿兹特克时代的Tlaloc,就是以响尾蛇作符号拼凑成的,据阿城老师考证,中国的饕餮纹,可能是青龙和天极神两大符号重合的产物,符号化的东西无法自然起来,所以长成那样情有可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篇五

我们对艺术的起源不甚了了。过去对绘画、雕塑、建筑的态度不仅仅是纯粹当作艺术品,而是当作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如果不了解过去艺术必须服务的目的,也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上溯历史越远,艺术必须服务的目的越明确,越奇特,如原始人的艺术,接近人类起源的状况,出于实用的目的,施行法术,对抗大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

这种“原始”的东西在我们身上还有,例如对相片,还有一些迷信的残余。原始人对于实物与图画的界限更不清楚。

猜想原始人对于图画威力的普遍信仰,留下了最悠久的古迹,如拉斯科洞窟壁画。一些原始部落能佐证这个猜想。

拉斯科洞窟壁画约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运用他们的全部技艺和知识为行施法术提供能发挥作用的作品。身边依然有这种事情,国旗、婚戒。

然而即使礼仪和习惯已经规定好,也还是给趣味和技艺留下了选择和活动余地。

原始艺术作品按照预先规定而行,但艺术家仍然留有自己气质余地。原始艺术,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对技艺仅仅有原始的知识。例如新西兰的毛利木雕,技艺精湛。当然,一件东西难于制作不一定就能说明它是艺术品,但原始部落的技术水平足以证明他们的手艺很好,他们与我们不同不是由于技艺,而是由于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成熟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部落艺术品何以看起来生疏,涂鸦的实验告诉我们,原始艺术家用自己喜欢和顺手的形状构成人物或面孔,或许不大像原物,但能保持pattern的统一与和谐。

伊努伊特的舞蹈面具阿拉斯加约1880年

原始艺术家创立了一套套精细方法用这种装饰性的样式去表现各种人物与图腾。以北美印第安海达部落酋长房屋的图腾柱为例。

原始艺术往往需要理解其目的,才能理解艺术家倾注的感情和劳动。也许不理解其寓意,但仍能欣赏其周密的手法。艺术在其奇特的起源时期,不应该用现在的观念去对待,以为其目的是开心或装饰。那时的文明,观念与我们大不一样,所以作品显得生疏而不自然。以古代美洲为例,阿兹特克、印加、玛雅。

阿兹特克的雨神特拉劳克14—15世纪

早期文明的制像不仅跟法术和宗教有关,也是最初的文字形式。虽说对神秘起源所知有限,但可以想想书画同源。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篇六

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本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无比厚的书给读完。因为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以前看书只要超过400页我都没有看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总是耐不下心来,把一本书给读完,更别说从中找到乐趣了。但是,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着我起床,把我呼唤到图书馆,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会觉得妙不可言。引人注目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衣服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更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吧。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实话。作者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他还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画他们的所知道的东西,而印象主义者却是想画他们所见的东西。作者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读完这么一本厚厚的书,觉得《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而且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

本文地址:艺术的故事读后感【6篇】https://www.jtcl.org.cn/zuowenfanwen/384578.html
  • 下一篇作文: 勇气的重要性议论文600字精彩4篇

    上一篇作文: 勿忘国耻600字作文(精彩4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6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艺术的故事读后感【6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