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料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大全

记叙文阅读题(8篇)

时间:2023-10-25 15:17:05 | 来源:草料作文网

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记叙文阅读题(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篇一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笔者就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板块的解读,并结合2011年各地中考试卷的典型题型,对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作以下简单介绍。

一、文章标题类

此类题型大致可分两类:

A、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示例: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2011抚顺市中考卷《母亲,我是你儿子》)

2.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2011沈阳市《光明行》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需结合文章主题得出答案。

答案:

1.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交代两个主要人物),2分;表达儿子要成为母亲依靠的强烈责任感和决心,2分。(若回答:表达母子间的深情,可给1分。)。

2.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B、谈文章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示例: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2分)(北京市西城区·2011《目送》)

解题思路:

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答案:

表明叙事线索,表现了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关注和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感悟。”

二、内容归纳类

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鸡西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做这类题型,首先应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然后再来概括,要求语言简洁,既准又精,存主舍次。答题模式一般可以是“什么人,干什么,结果怎样”。

答案:

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类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品味修辞之美

示例: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潜江市·2011《追寻书籍的味道》

解题思路:

此类题型应先明确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该修辞手法,效果如何地表现了/表达了/抒发了什么。即共性+个性的答题形式。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共性)写出了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人终生的积极影响(个性)。

2.品味句式之美

示例: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童话是一条河,点点浪花跳动着智慧与真情;童话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着缤纷的诗趣与美丽;童话是一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曲靖市·2011《我现在也是童年》)

解题思路:

根据句式特点品味其妙处。如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话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1分)。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1分)。

3.品味哲理之美

示例:说说文章(11)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潼南县·2011《母爱的温度》)

解题思路:

这些句子往往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所以答题时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回答。

答案:含义:(1)爱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2)以心换心才会得到真爱。(3)母爱虽然无私,但也需要爱的温暖。(答对二点即可)

四、体验启示类

示例: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宿迁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

启示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篇二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 把握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 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描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和感染美的熏陶。

5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篇三

新课标对文章语言阅读及考查的要求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语言赏析题成为平时学习训练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必考的一个考点。

它的设题方式主要有:①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②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③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④第×段画线句描写的情景有什么作用?⑤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题型展示】

一、从遣词用语的角度赏析

大凡优秀作家,往往会苦心经营、反复锤炼一些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等词语,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彰显景物特征,突出作者的感情。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把握上下文的意思,结合语境做出答案。

【原题回放】

(2016年云南曲靖卷《百合花开》宓月)21.“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突兀”是一个副词,它的本义(突然发生,出乎意外;高耸),然后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描绘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恰当地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示例:①“突兀”是“突然发生,出乎意外”,也有“高耸”的意思。②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意外地出现在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③表达了作者看到野百合的惊喜意外之情。

【备考指导】

想要准确、深入地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是弄清词性,二是结合语境去分析字词表达的作用。三是恰当地运用答题格式:文中“_______”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或准确地)写出了_______特点或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很多作者为了生动活泼地表达某种意思,常常喜欢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法。因此,赏析语言也可以从修辞角度去进行。一般说来,我们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等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对象+特性”加以表述。

【原题回放】

(2016年湖南长沙卷《童真》刘继荣)2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修辞类别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解题时,先要准确判断语句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并明确本体(“危险与世俗”和“童真与善良”)、喻体(“浊流”“清泉”),并且将“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描述尊重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从而突出童真的难能可贵。

【备考指导】

解题时要紧扣目标段,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采用恰当的格式来理解其深层含义:①比喻:把_______比作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事物的_______的特点。②拟人:把_______比成_______,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事物_______的特点。③排比。强调了_______(对象)_______的特点,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④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⑤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感染力。⑥反复:强调___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夸张:突出_______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⑧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其次,在明确修辞手法类别的基础上,写出它所描述的具体内容,表述出它所表达的情感。

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写文章时为了表述特定的内容、表达真挚的情感,就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表达,主要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一般来说,中考试题针对某些语段中的表达方式命题,答题时,先弄清句子的表达方式,再分析作品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尤其是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切实体会语言之妙。

【原题回放】

(2016年湖北涞拙怼侗鸪常让父亲睡一会儿》汤小小)23.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题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看,“扶”“覆”属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最后结合语段来分析,可知此句所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备考指导】

首先,要了解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①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②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③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④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表述答案的基本格式:此句运用_______方法,表现了_______的性格特点,写出了_______心情,生动地刻画了_______的形象,等等。第三,遇到深刻、含蓄的抒情、议论句,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感情或见解,再抓住句子中显示主题的“文眼”,透过字面义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四、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情感时,作者往往会使用衬托、对比、铺垫、欲扬先抑等手段或方法,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以感染读者。近年来,命题者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以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鉴赏,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让其明确表现手法的独特作用,所以学会鉴赏表现手法,不可或缺。

【原题回放】

(2016年甘肃兰州卷《守桥》葛俊康)17.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章段落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根据题干可知画线句描写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的情景,这属于环境描写。然后联系上下文故事情节,能够认识到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气氛,为下文表现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 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备考指导】

为了提高答题的准确度,考生们要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①衬托: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②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凸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③抑扬: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能够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行文有波澜。

④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⑤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⑥卒章显志:结尾部分画龙点睛,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中心。

五、从衔接照应的角度赏析

为了表达思想情感,作者往往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安排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在结构上和内容上起到不同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句子的位置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原题回放】

(2016年中考广东卷《平衡》陈国凡)16.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具体到此题,题干要求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明确其作用,联系上下文可知,从内容上说:“我”与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但邻里关系比较冷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叙述小五要“我”家换锁、两家都换锁的情节作了铺垫,最后扣住文本做出简要的阐述即可。

⒖即鸢福海1)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备考指导】

记叙文阅读题 篇四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设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必将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继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也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亦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考题更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感悟,体现其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会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对学生语言表述、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把握记叙要素。阅读记叙文,反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差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分别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而真正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企要素在交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略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辨析记叙线索。无论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运用哪一种记叙方,都必须使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好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者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如能在阅读时抓住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是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因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必须要对记叙的材料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件本来的发展顺序,把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还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这也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即分辨文章记叙顺序的类型,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如此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和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运,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为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描述手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的,可以使读者很快进入到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才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是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在掌握了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之后,才能更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分析、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则主要包括5种: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和体味。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敢于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体验,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就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应注意,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就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多了,语言感受能力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记叙文阅读题 篇五

一、读的时候关注这几个点:

1、标题(或中心,或内容,或线索)

2、开头段(或点题,或总起)

3、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各段的首句(主题句)

特别注意: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写人记事文章概括方法: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串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格式:四要素:谁﹢在什么情况下(背景) ﹢干什么﹢结果怎样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2、对比:用A和B对比,突出了……强调了……的特点。

《白鹅》中用鸭子的步态和鹅的步态进行对比,突出了鹅的步态的傲慢。

3、排比:强调了+对象+特点。

如,文中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竹子默默无言、心甘情愿奉献的品质。

4、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

5、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四、结合实际谈感受

1、常见题型:

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2、答题要点: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3、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思路如下: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篇六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

[美国]乔克・邦德

每天中午吃过午饭,总有孩子的嬉闹欢笑声在隔壁院子里响起。那是我的新邻居索尼亚在同她的三个孩子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索尼亚给其中大一点的女孩蒙眼睛,她一边系纱巾,一边喊:“杰瑞、迈克,你们都藏好了没有?”两个小男孩的声音就从院子的另一头传来:“我们都准备好了。”索尼亚又小声地叮嘱身边这个女孩:“琳达,你可不准偷看哦!”琳达脆生生地回答:“妈妈,我没有偷看。”

索尼亚将琳达轻轻地往前一推,说:“好啦,你现在就去抓住那两个小家伙吧!”琳达小心地迈开步子,抬起双手,摸索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索尼亚则远远地站在后面进行指挥:“琳达,小心!那里是台阶。注意!你的左边是公路,右边是商场,再过去就是电影院了,前边左转,很好,你已经到学校了。现在,杰瑞站在公路边上,迈克蹲在商场附近。琳达,你只要往后一点就可以捉住他们了。”琳达转身,果然就抓住了迈克,很快又抓住了杰瑞。这时,院子里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欢笑声。然后,索尼亚又将纱巾蒙住杰瑞,让他去抓琳达和迈克。

我看得吃惊,这样捉迷藏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出于好奇,也因为他们这样的玩闹,实在是打搅了我的睡眠,我决定去拜访这位新邻居。我心里盘算着,如果她能答应每天中午都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我很乐意为他们支付电影门票钱。

我敲开了索尼亚的院门,表达了想请孩子们去看电影的意愿。我的眼睛不经意间穿过了索尼亚的肩膀,我看到她身后院子里横七竖八画满了线条,三个孩子在线条构成的奇怪图形里玩得正起劲。

“哦,看电影?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是乔克叔叔,他说要请你们去看电影。”索尼亚向孩子们介绍我。尽管看上去索尼亚很热情,但她好像对我的邀请并不感兴趣。趁着孩子们玩得入迷的当儿,她向我眨眼睛,示意我随她走到一边说话。

她告诉我,这三个孩子是她从孤儿院里领出来的。由于担心邻居的孩子对他们不友好,也怕人们知道孩子的身世后对他们有偏见,她跟先生才决定迁居到此。喏,在这里我们就你一个安静的邻居。她对我笑得友善。她说最近她正在以捉迷藏的方式,教孩子们如何在这个小区里生活,如何独自去上学。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院子里画的原来就是这个小区的地图,而索尼亚所说的那些公路、商场和学校,其实是图画里建筑的称呼。

“不瞒您说,现在,琳达已经能够独自一人往返于海德学校了。”索尼亚说起来十分骄傲。

“海德?你的意思是……琳达她是盲童?”我非常吃惊,因为海德是附近一所有名的盲人学校。

索尼亚点了点头,补充说:“不仅是她,杰瑞与迈克也快要入学了。”她招呼着孩子们过来。三个孩子摸索着慢慢走到她身边,拽着她的手唧唧喳喳地问:“妈妈,妈妈,看电影有捉迷藏好玩吗?”索尼亚对我一笑,说:“这个我们还是请你们的乔克叔叔来回答吧。”

我突然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些孩子。我抚摩着他们的头,看着他们仰望的眼神里的无忧无虑,高声说:“当然没有,有什么能比捉迷藏更好玩呢!”

(沈湘编译,选自《读者》,有改动)

1.“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中运用第一人称表述有什么好处?

3.在游戏时,索尼亚给琳达“蒙上眼睛”并叮嘱她“不许偷看”的用意是什么?

4.根据本文的记叙内容,谈谈你对“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这个题目的理解。

5.说明这篇文章的记叙顺序。

【命题趋势】

记叙文阅读对于人称、顺序、线索的考查,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列举题等题型。近年来,旨在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频频出现在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这类试题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答案不强求一致,倡导多角度思考,强调言之成理。最近几年记叙文阅读对顺序、人称、线索的命题趋势变化及其特点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解和分析记叙文的人称,要求考生能够重点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特点和作用。2.理解和分析记叙顺序的特点和作用。要求考生能够依据所学到的知识,对文中的记叙顺序进行分析和把握,重点有常见的四种记叙顺序,即顺叙、倒叙、插叙、补叙。3.要求考生能理解和把握记叙的线索。即能借助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说出具体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归纳出段落的大意,进而找出文章的线索。其中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考查较多,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这类题时常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应对策略】

一、静心阅读整体把握。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克服读文章的浮躁情绪,静下心认真读一遍文章,找出记叙的要素。记叙文在记叙过程中,一般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它们既互相联系,又独立存在。有些记叙文可以省略一两个要素。看到文章,不必管题目如何,先静下心认真读文章,看记叙的要素是如何体现的。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也就把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二、快速找到要素线索。

整体阅读时,还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的安排,直至弄懂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文章的内容、文体特点、写作风格等多方面因素决定。

三、仔细把握记叙顺序。

用心体会人称的特点与作用。

四、推敲题目再读文章。

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后,要仔细看题目,弄清各小题答题的具体要求。只有遵循这个要求,考生才有可能答对从而得分,否则就难免答非所问,甚至南辕北辙。

解答记叙文阅读对顺序、人称、线索的题目,前提是对阅读材料的充分阅读,依据对文章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去伪存真,排除命题人设计的迷惑因素。

参考答案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篇七

一、重视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中心

整体阅读,是通读全文后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思路、写法的通盘认识。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整体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写景记叙文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整体感知中心内容。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在分析时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2、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在于找准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抒情往往借助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述,而间接抒情则在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所以此时在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同时,要重点把握生动、有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性词语。

分析作者写景状物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有时还要注意分析景物与人的关系。例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写物的目的是为了写人:赞美蜜蜂,实际上是在生动形象地颂扬劳动人民。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3、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特点。

要理清文章思路,往往要注意:

(1)辨析记叙线索。要将多个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有一条线索。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弄清各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线索形式一般有: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景物本身具有某方面的特征和作者对所写的景物包含的一种主观喜恶爱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弄清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能找到文章的线索。

(2)理清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而要分清顺叙、倒叙和插叙的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看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有,则这些地方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3)分析结构层次。记叙文的结构层次的分析方法,因其记叙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可以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还可以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二、抓好局部研读,探究文章实质

局部是指词、句、文段等小于篇的单位。研读局部,一定要注意不要脱离文章的整体,断章取义,而应该结合全文语境、文章中心及作者情感等深入挖掘局部的内在含义。进行局部研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把握以下几种:

1、抓住关键词语。文章的关键词语,往往能强调某些意味,这些意味能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分寸感、畅达感等特点。“形象感”突出表现语言所描绘的形象或动态:“情趣感”突出表达文章包含的感情、趣味:“意蕴感”则侧重寄寓的深刻含义:“分寸感”则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畅达感”则突显词语在文章过渡间表现出来的连贯通畅。关键词语一般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而中考时常以此作为考点,要求分析其深层含义或作用等,答题时应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及文章中心主题来回答该词语的传情达意作用。不要就字词论字词。

2、抓住中心语句。中心语句一般包含:(1)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2)独立成段的语句;(3)表明文章主题、中心的语句;(4)段落之间的过渡句;(5)反复咏叹的语句:(6)议论、抒情的语句等。近年来中考也常以这类语句来考查,要求体会、理解其深层含义甚至点评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不要单纯肤浅地停留在语句的表面意思上,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回答,且答题时应重点针对该语句的中心词来回答。

3、善于提炼中心。提炼中心的方法有:(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4、体会修辞效果。修辞效果的体会理解,必须结合语境。从准确、形象、感彩、气势的角度看,即看是不是准确形象、是不是感彩鲜明、是不是有气势。

三、作好应试准备,讲究解答技巧

(1)记叙文语段阅读题的设计以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实际阅读能力为目的。它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体现出它的多面性。同学们平时复习记叙文时,不仅要对现代文阅读知识作纵向的回顾和巩固,还应将注意力延伸到课外读物,将有关知识作网络化处理。这样,做题时就会由此及彼、互相渗透、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记叙文语段阅读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阅读文字量多,答题文字量少。所以如果能在平时就培养和训练快速高效阅读能力,对答好记叙文语段阅读题是很有帮助的。

(2)考试时,可以先看题目,明确整个题目的测试方向、范围和重点,然后再下笔作答。由于记叙文语段阅读题一般总是由若干单项小题拼装组合而成,因此答题时要善于分解。不过这种分解的过程并不是将一道完整的综合题看作是若干不相关的单项题。而是在整个题目指导下的分解。在注意知识点的相连与沟通前提下的分解。

另外,要重视书写的技巧,它反映了同学们的语文水平与素养。有些同学挥笔自如,字迹

端正,讲求卷面的整洁美观,而且走笔快速,不出差错。这样解题自然效果好。反之,有的同学字写得东倒西歪,模模糊糊,涂涂改改,加之动作缓慢,其解题效果自然就很差了。

拓展训练: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地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枝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选自《精品散文》2008年合订本)

练习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本文后,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品析下面的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文阅读题 篇八

中考对记叙文的考查,侧重于考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能力,在着眼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向全面理解、局部精读、鉴赏品味等方面辐射。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查内容,既有对细微之处字词句的理解与赏析,又有从文章整体着眼的宏观把握与感受;既有对文本大意的概括与认识,又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延伸与拓展;既有对阅读方法的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考量。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角度主要有:

1.记叙文:①对特殊词语及句子的分析与理解;②对记叙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分析与理解;③对结构层次的分析与归纳;④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与归纳;⑤对表现手法、修辞及语言技巧的评析;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⑦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揣摩和体会。

2.散文:①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品味散文的语言;②把握散文的线索,梳理思路,划分段落层次;③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要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归纳中心思想;④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主要特点,感知其意境,感悟其意蕴,分析鉴赏其艺术特色。

3.小说:①把握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②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③概括故事情节;④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⑤概括主题。

【原题呈现】

例1.(2016・浙江舟山)现代文阅读。

喊 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咋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那一夜,娘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了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l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选自《大观〈东京文学〉》2016年1期,有删改。作者:徐建英)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二丫的心情。

村人告知身世时不信①_________________得到娘确认后高兴大丫取笑时气恼②_________________娘为“我”喊魂时感动

【解析】此题采用填空的形式,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即对小说情节及主要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时,先要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再找出关键句加以概括。文章围绕“‘我’是不是娘亲生的”这个问题展开。当湖村人告知“我”身世时,“我”不信;“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开始疑惑;得到娘的确认后,“我”很高兴;大丫取笑“我”时,“我”很气愤;从娟子的口中得知真相后,“我”很难过;娘为“我”喊魂时,“我”很感动。这样一梳理,答案就水到渠成了。

2.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点出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在弄清楚句子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后,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加以品析。

【答案】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行为、神态、心理以及细节描写等,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答案】示例: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4.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结尾作用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时,首先要知晓文章结尾的具体方法和作用,然后再联系本文,根据文章的情节和结构,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案】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借物喻人,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6・重庆B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6・天津)阅读《三角梅》一文,回答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实实,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花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新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启蒙

熊巨全

①童年是一张白纸,要写什么字,画什么画,全靠设计师的设计。这个设计师无疑就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是孩子最亲的人,孩子一落地,第一声叫的就是妈妈。母亲的一言一行,自然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母亲就是孩子的第一个偶像。一个人能茁壮成长,母亲的启蒙是至关重要的。

②我的母亲就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她虽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但她不仅心地善良、正直、勤劳,而且聪明、能干,善于面对各种困难。无论是地里的活,还是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爱我们爱在心里,从不惯我们、宠我们。孩子是母亲的亲骨肉,哪有母亲不爱自己孩子的,但要爱在点子上。我的母亲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教导我们办事认真、对人和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③我童年住在四川万县一个偏僻的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我家有六口人,父亲、母亲、小叔、我和两个弟弟。父亲天天外出打工,母亲、小叔天天下地干活。母亲走出家门时,常对我说:“你是老大,家就交给你了,要注意安全,放羊时要关好门,看好两个弟弟。”其实我当时还不满6岁,正如《红灯记》里唱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的话,在我小小心灵里播下了自强、自立、自信,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种子。

④我们的邻居有三家,相距都不到一里路,谁家有事,一呼即到。四家的孩子加在一起,正好10。我们四家都是以农为生,家家都有牛羊鸡鸭猫狗,这些动物,大人不在家时,都归孩子们管。大人下地后,我们就背着小背篓,牵着羊上山,羊吃草时,我们就割牛草、拾火柴、拣蘑菇、采野菜。背篓装满了,我们就在一起玩,赛跑、掰腕子、扔石块,看谁跑得快,谁的手劲大,谁扔得远、投得准。

⑤有一年大旱,粮食不够吃,父亲很发愁,而我母亲却不以为然。她笑着对父亲说:“不要发愁,你只管打工挣钱,吃的问题我自有办法。一是省吃俭用,二是多种高产作物,三是多搞点副业。”我们小孩子上山除了多采野菜,还跟着母亲学养蚕、种瓜菜。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不仅南瓜、红薯、蚕丝大丰收,过年还杀了一头猪,卖了两只羊。

⑥我的童年,是在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中度过的。那时,我们的餐桌上很少见到肉,但五谷杂粮、南瓜、红薯、土豆等食物餐餐都有,每餐都是一扫而空。我们清晨起来,就跟着母亲干活,一直忙到天黑,精气神十足,母亲高兴地说:“真像几只小老虎。”日子过得真快,转眼我就该上学了。父母亲为了不让我们一辈子在山里放羊,费尽心思,想尽办法,终于在我6岁的时候,告别了小山村,把家迁到山外,让我高高兴兴地上学了,从而也结束了我的童年生活。

⑦我体会到,在童年,无论什么活动,都是陌生的,也是好奇的。一切事物只要尝试了,参与了,都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牢牢地记在心中,只要智慧的大门打开了,就能不断受益,让你更聪明,身体发育更健壮,这扇门打开得越早越好。

⑧现在看来,父母在孩子起步的时候,早早地帮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的教育,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开好头,起好步,基础打好了,就能扬帆远航,到达幸福的彼岸。我这一生,之所以身强体壮、平易近人、家庭和谐,与我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最好、最早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

⑨我感谢母亲,爱我的母亲。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6年8月5日,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一个人能茁壮成长,母亲的启蒙是至关重要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了哪六件事表现母亲“不仅心地善良、正直、勤劳,而且聪明、能干,善于面对各种困难”的优秀品质?请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⑧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母亲的启蒙”的内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难忘水草别样情

姚中华

①水草的气节,颇似山中的隐士,不贪世间繁华,只恋一方水泽,生得自在,活得悠然。春天来临,地面莺飞草长,花花草草争奇斗艳,它们却隐遁于水中,用另一种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存在。

②水草称得上是水中的精灵。春天,几场霏霏细雨落在水面上,打破水面的寂静,也打破一个漫长冬季的沉闷与枯燥。当地面的花草开始发芽,水草也开始从水底托起细嫩的枝叶,一簇簇,一丛丛,萋萋葳蕤,透过水面看过去,似一团隐隐的绿。待到它们接近水面,一根根草叶便似柳条般柔曼,在水中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如含羞的少女,轻歌曼舞,娉婷多姿。待到深春,水草的颜色由浅变深,河水也被映衬得发蓝、发绿。这时,鱼儿最为得意,它们摆动着机灵的身子,在水草中穿梭逡巡,追逐游弋,像是在迷宫里游戏。傍晚或清晨,水边蛙声四起,几只矜持的蛙无意中受到惊吓,急切跃入水中,钻进密匝匝的水草丛中,搅得水草枝叶一阵颤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有水草的地方,总是暗藏着天机不可泄露般的生机。

③出生在水乡,我却不知道水草是如何在水中繁衍生长的。它们依赖河塘沟汊里的一方清水,一生与水相依相伴,虽然有水的呵护,却享受不到雨露的滋润、和风的和阳光的直接哺育。它们无人种植,无人培育,真正称得上无人问津,只凭着柔弱的根系与鱼虾为伍,与淤泥为伴,春生夏长,秋荣冬枯,生生息息,年复一年地在一个隐蔽的世界演绎着寂寥轮回,延续着生命的接力。

④绝大部分水草,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不知道在植物学家的词典中,它们是不是压根就没有名分。小时候,家乡河塘中水草种类繁多,有一种长有鸭舌般细小叶子的水草,分布得最广,人们称它为鸭舌草。新鲜的鸭舌草是鸭子和猪喜爱的食物。每到春末夏初,鸭舌草在水中长得茂密,河坝上便有人用两只细长的竹篙,伸进水中,拦腰夹住它们,然后用力搅动,连拖带拉把它们捞上岸,弄回家中喂鸭喂猪,名曰“绞草”。被绞上来的鸭舌草有的连根拔起,有的拦腰折断。然而,过不了几天,水中的鸭舌草又奇迹般地在原地蓬蓬勃勃生长起来,重新摇曳着柔软的身姿,在水中悠然飘动。我不知道这么脆弱的水生植物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⑤离开家乡多年,儿时许多熟悉的景物在记忆里渐渐消失,而水草依然时常飘动在梦境中。所以,每年春天回家乡,我都会特意赶到儿时常去的河坝上、水塘边,去看一看,瞧瞧那里的水草。然而,前几年,家乡河塘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草也越来越稀少,许多水域已经寻觅不到它们的踪影。近两年,地方政府开始治理环境污染,茂密的水草又逐渐显现。

⑥曾经读过一首题为《水草》的小诗,诗中这样写道:生在水里/是一生的选择/长在水中/是一世的缠绵/河水能冲掉岩石的棱角/却冲不走对你无言的依恋……依恋是一种互爱互存,是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永恒的法t,如同人们依恋清新的空气、碧绿的蓝天。

本文地址:记叙文阅读题(8篇)https://www.jtcl.org.cn/zuowenfanwen/386658.html
  • 下一篇作文: 热闹的元宵节作文优秀5篇

    上一篇作文: 赞美女儿的句子(精彩9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记叙文阅读题(8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记叙文阅读题(8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